中庸读书报告3000字

中庸读书报告3000字

问:《中庸》第五、六章读书笔记
  1. 答:第五章
    子曰:“道其不行矣夫!”
    【译文】孔子说:“这个道路大概不行了!”
    第六章
    【原文】
    子曰:“舜其大知也与!舜好问而好察迩言(1),隐恶而扬善,执其两端,用其中于民培漏扒。其斯以为舜乎(2)!”
    【注释】
    (1)迩言,浅近的话。迩,近。(2)其斯以为舜乎,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!其,语气词,表示推测。斯,这。“舜”字的本义是仁义盛明,所以孔子有此感叹。
    译文
    孔子说:“舜可真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啊!他喜欢向人问问题,又善于分析别人浅近话语里的含义。隐藏人家的坏处,宣扬人家的好处。过与不及两端的意见他都掌握,采纳适中的用于老百姓。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!”
    感悟
     搜瞎     这两章讲的是执行“道”,必须“隐恶扬善,执两用中”。
    就是做事要不偏不倚,做到无过,又无不及,即做到“中庸之道”。
    要真正做到“中庸”,当然得有非同一般的大智慧。怎样努力做到呢?
    01.要做到执两用中,既要有对于中庸之道的自觉意识,又要配昌有丰富的经验和过人的见识。
    02.要做到隐恶扬善,隐藏别人的恶,扬别人的善,这需要有博大的胸襟和宽容的气度。
    03.要善良,有颗善良的心是做到中庸的核心,因为做到中庸,只有大智慧是不行的,还得有大仁义才行啊。
问:读完《中庸》后,你对中庸之道有了哪些新的认识?
  1. 答:何为“中庸”。
    《中庸》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,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纯顷大智慧的结晶。它以天命之谓性,率性之谓修,修道之谓教的性、道、教三者为根本,深入阐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中和。中庸乃人生成败的智慧根本、诚于中,信于外、君子当慎独中立、仁者爱人,仁者无敌、诚则明,明则诚、和为贵,不自弃六个方面展示《中庸》的思想和理论。
    忠恕宽容是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之一。
    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将心比心、互相谅解、互相关心、互不损害、忠恕宽容、体仁而行、并行而不相悖。《中庸》中所提倡的思想,如不偏不倚、至孙渣诚无息、内省慎独、隐恶扬善、执其两端、和而不流、素位而行等君子之道,对于现代社会的人们陶冶情操、提升境界、确立人生观、世界观、价值观有着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, 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,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,掌握中庸之道,促成中和。达到中和,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,万物便生长发育,生生不息。
    道源于本身,与自我相分离,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。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,去外诱之私,而充其本然之善。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必须有的。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,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,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,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,我们应当学习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质。
    中庸是儒家所倡导的一种最高思想境界和思想方式。
    中,不偏不倚,庸,平常。既不过分也无不足。《中庸》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,但要实行中庸之道,还必须尊重天赋的本性,通过后天的学习,即《中庸》所说的天命之谓性,率性之谓道,修道之谓教。天命之谓性,是说人性是由天赋予的。性之谓道,是说循着这种天性而行则裤悄就合于道,认为人性是善的。
  2. 答:中庸之道不烂判是毫无原则简单的骑墙派,所谓中庸之道即时系统秩序、和谐闹历薯之道、人生指液者南、顺其自然、不偏不倚。
  3. 答:中庸是儒家的核心思想,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伟大结晶,读完中庸激伏让我感受到宴竖了,一定要将心比心,互相理解,互相关心,并肩而行,世间万物都是息息相关的,明祥携只有达到中和,万物才可以生长发育,生生不息。
  4. 答:我觉得中庸是比较复杂的,但是对于一些想的简虚轿正单的差悔人也是比较简单的,中庸之道就是帆启人有道德,会读书,知道自己做的什么是正确的。
问:关于中庸的看法
  1. 答:以下纯属个人意见
    中庸一词本无褒贬之意。
    在儒家的经典当中,中庸应该是指一种不极端的态度。
    并不是那种不求甚解的中间主义,而握码野是指一种不模厅走极端的治学态度,略带一点辨证的色彩。
    当把中庸作为一种人生态度理段喊解时,我觉得应该也是这样理解的。不会过分张扬,也不会隐没无闻,
    是一种进退自由的处境,是一种收张自如的态度。
  2. 答:国学“四书”《论语》、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、《孟子》。乃至《道德》、《庄子》,世人只一味盲从跟风批判。却不想。构建了中华千年骨梁的文化又怎会像世人说的那样浅薄。附《中庸三解》部分前言。《中庸》所提出的“中、和”,正是《大学》中提出的“明德”的明朗化了的精神境界。所谓“中、和”。就是“喜怒哀乐之未发,谓之中;发而皆中节,谓之和”;所谓“庸”,就是“中、和”的用;也就是说,“中、和”是内在的精神境界。“中、和”的精神境界所表现出来的利人民、益万物的无为之用,就叫做“庸”。由于这种无为之用极其平凡、平庸,一分钱也不值,故曰“庸”也。“中”是天地间至高无尚的精神境界。正是由于中华民族有着这种精神境界,所以才叫做中国也;“庸”之用,利益万物、光华无限,故曰“华”也,所以才叫做中华也;中医、中文、中华人民、中华武术等,皆此“中”也。
    中庸,我觉得是“把盯敬<中>的道理用于日常”,即“用中于常”,目的是“达于和”。这中庸两字太难解。“中”在梁先生这里被解释为定理,是“本”,“庸”,被解释为“日常”。朱熹集注:中,芹则键不偏不倚、无过不及之名。庸,平常也。梁先生的解释与此相同。即,把“中”用于“日常”,“中”是本,“庸”是“道”。问题是:朱熹又引用道:“不偏之谓道,不易之谓庸。中者,天下之正道,庸者,天下之定理。这与上面完全相反了。在此,“中”嫌巧成了“道”,“庸”成了“不易”之“定理”,“中庸”的上面解释是“用中于常”,现在似乎应该是“君子之道,应该是不偏不倚于天下之定理(“庸”)
  3. 答:《中庸》原是《小戴礼记》中的一篇。旧说《中庸》是子思所作。其实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,它也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。
    《中庸》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,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,但最早探索《中庸》的并非儒生,而是卒于宋真宗乾兴元年的方外之士——释智圆。智圆之后,司马光则是宋儒中论中庸较早的一个。后来北宋程颢、程颐极力尊崇《中庸》。南宋朱熹又作《中庸集注》,并把《中庸》和《大学》、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并列称为“四书”。宋、元以后,《中庸》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,对古代教育产生租桥了极大的影响。
    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。从人性来讲,就是人性的本原,人的根本智慧本性。实质上用现代文字表述就是“临界点”,这就是难以把弊兄猛握的“中庸之道”。人性的不善也不恶的本性,从临界点向上就是道;尘岩向下就是非道。向上就是善;向下就是恶。
中庸读书报告3000字
下载Doc文档

猜你喜欢